喀喇沁旗雷营子村:乡村旅游火起来来源:赤峰市文化和旅游局 清新喀喇沁,健康生态游。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赤峰市喀喇沁旗西桥镇雷营子村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由原来的贫困村蜕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风景区。 过去的雷营子村山多地少,地处偏僻,交通闭塞,贫困落后。近年来雷营子村在喀喇沁旗委、旗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利用秀美的自然风光、厚重的人文历史、宝贵的红色文化等先天条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农民人均年收入实现了连续翻番增长,由2014年末的不足2950元增长到超两万元。今天的雷营子村,正在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迈进。 喀喇沁旗雷营子村民服务中心。(来源:喀喇沁旗西桥镇人民政府) 产业发展新模式 发挥优势搞旅游 雷营子村山青、水秀、谷深、林密,景色秀美,民风淳朴,人文历史积淀深厚,旅游基础资源较好。近年来,西桥镇党委、政府提出“文化+旅游+乡村+林果”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切实规划雷营子村的旅游度假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丰富的原生森林、山核桃林、果树、溪水、清新的空气、辽代耶律琮墓遗址、龙王庙等旅游资源和朴实的民风民俗,逐步将雷营子村打造成集自然观光、林果采摘、名胜参观、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度假区。 2014年,雷营子村党支部提出了“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探索建立“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村“两委”班子牵头成立了农业观光旅游合作社,组织全村164户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 党员带头“吃螃蟹”。当初村民听说要开农家乐,都想不通,一年没下过几次馆子,开啥农家乐?观望、怀疑、迷茫的情绪在村里蔓延。村党支部当即决定,动员党员带头干,做示范,经过沟通,最终开起了6家农家乐。 喀喇沁旗雷营子村的农家乐。(来源:喀喇沁旗西桥镇人民政府) “农家乐开办了,接待谁?游客从哪来?大家犯了难。没钱打广告,更不懂营销,为了增加人气,便邀请赤峰市的各路名人免费来吃饭、游玩,借助他们的圈子为我们推销宣传。同时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我们邀请到了当地的摄影家、书法家、企业家等到村里游玩、体验。大家来了以后都觉得这里风景好,空气清新,田园氛围浓郁,自发宣传,介绍亲戚朋友过来玩,人气就这样慢慢积累了起来。一年下来,这6家农家院都有盈利。看到效益不错,其他村民也开始效仿开办农家乐,目前雷营子村共开办农家乐、民宿39家,每户年收入超过15万元。”雷营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平介绍说。 公司化运营 “农家乐”变“景区热” “我们的农家乐还比较初级,没有太大的特色。而且好多村民开始低价竞争,照这样发展,农家乐的利润越来越薄,游客也会因为产品单一而越来越少。”张平觉得,旅游业要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还得想办法。 2017年,在赤峰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和喀喇沁旗委、旗政府的指导下,雷营子村成立了好客雷营子文化旅游发展公司,以公司运营模式,规范全村旅游发展。发展旅游尝到“甜头”的村民这次十分踊跃,纷纷以现金、土地等形式入股。到年底,全村1200亩耕地全部完成入股,入股资金达300多万元。为增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后劲,雷营子村坚持规范旅游产业经营方式,实施科学的经营管理,并组织村民进行民宿改造,同步设计了游客手工做草帽、木工、陶艺、豆包、豆腐等体验项目,增加旅游体验趣味性,补齐产业发展短板。 “乡村旅游+”模式 提升旅游品位 雷营子村坚持实施四个“乡村旅游+”工程。在“乡村旅游+党建”方面,建设了见贤思齐乡贤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文化广场、八一公园等红色旅游打卡点,并申请成立了红色教育培训中心,积极利用各类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乡村旅游+文化”方面,通过每年定期举办龙王庙会,开展耶律琮寻宝活动,深入挖掘龙王庙文化和耶律琮文化。围绕美食作坊、农业庄园、农家特色菜打造乡村文化,处处营造乡土气息;在“乡村旅游+亲子体验”方面,探索开发了集农业耕作、农事体验、托管菜园等活动引导游客通过劳动认识农村、体验农事;在“乡村旅游+竞技比赛”方面,与赤峰几家大型户外拓展训练机构达成合作,联合开展各类竞技比赛和团队拓展训练项目。至此形成雷营子特有的地域文化,独有的乡村旅游风格,提升旅游品位,拓宽发展空间。 喀喇沁旗雷营子村景区。(来源:喀喇沁旗西桥镇人民政府) 如今的雷营子村正乘着乡村振兴的强劲东风,由昔日的“小山村”变成“热景区”,并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人居环境保障基本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六个国家级荣誉。下一步,雷营子村将以产业发展为基础,进一步拓宽产业兴旺视野、瞄准生态宜居靶心、提升乡风文明水平、加快有效治理步伐、夯实生活富裕基础,接续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