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旅游网
CHIFENG LVYOU WANG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  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
全国双拥模范城      全球环境500佳        国家森林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

寻古八千年——走进赤峰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赤峰市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已有近10000年的悠久历史和8000年灿烂的古代文明,是著名红山文化的命名地和碧玉龙的出土地,“中华第一龙”“华夏第一村”“辽王朝的故都”等重量级文化遗产享誉海内外。山峰、沙漠、草原、森林、温泉、冰雪、湖泊、冰臼、花岗岩石林、珍稀动植物、文物古迹等种类繁多,旅游资源一应俱全。赤峰是一座历史与现代相融的城市,或许你早就领略过这里的魅力,或许你还从未到过这里,本期“与历史对话”邀请您走进赤峰,对话赤峰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文博院院长陶建英。



赤峰市文物保护事业发展概况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蒙冀辽三省区交汇处,与河北承德、辽宁朝阳地区接壤。全市总面积9万平方公里,辖3区7旗2县,有蒙、汉、回、满等30多个民族,总人口460万。



赤峰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中国北方文明的重要策源地,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丰富,是自治区乃至全国的文化遗产大市。历史上红山诸文化、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和蒙古族文化这四大文化高峰的出现,为赤峰大地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文化遗址、遗迹。



赤峰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保护利用情况



一、赤峰市文物资源概况、博物馆及文物管理体系建设



(一)赤峰是全国考古学文化命名最多的地级市,先后发现并命名了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等八种考古学文化,在全国考古学界具有符号性的意义。兴隆洼遗址被史学界誉为“华夏第一村”,红山文化标志性器物C型碧玉龙被史学界誉为“中华第一龙”,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被史学界誉为“草原第一城”。赤峰因红山文化C型碧玉龙的发现,又被称为“玉龙之乡”。这些古老、多样、多特点的历史遗迹和历史文化,是赤峰有别于任何地区,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是赤峰的先民们给我们留下的不可再生的珍贵宝藏。



(二)赤峰市境内已发现各类历史文化遗址、遗迹7340处,占全自治区文化遗址、遗迹的三分之一。其中,“十三五”时期全国重点保护的150处大遗址中,赤峰市就占有4处(辽上京遗址、辽中京遗址、辽陵及奉陵邑、二道井子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处,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9处,赤峰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8处,旗(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4处。



(三)赤峰市境内现已登记注册的各级各类博物馆24家,其中国有博物馆13家,非国有博物馆11家;按级别划分,一级博物馆1家,二级博物馆 3家,三级博物馆6家。全市国有博物馆馆藏文物达36万余件/套,除喀喇沁旗博物馆外,其余22家博物馆均已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二、赤峰市文物资源特色、代表性遗址遗迹



赤峰地区历史上红山诸文化、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和蒙古族文化这四大文化高峰的出现,为赤峰大地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文化遗址、遗迹。



——以红山文化为主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诸文化。包括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红山文化以农耕为主,兼有渔猎,陶器优美,石器精致。红山文化成组玉器及玉龙的出现,成为中华民族崇龙、尚玉习俗的肇始,1972年在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出土的红山文化代表性器物大型“C”型碧玉雕龙,是中国最早的龙型玉器,被誉为“中华第一龙”,赤峰由此而成为中华龙的故乡和龙文化的发祥地。中国早期的国家形态——红山古国,出现在中国北方的赤峰一带,中华国家由此萌芽。红山文化坛、庙、冢和神像、玉礼器的发现,表明西辽河流域是最早孕育中华文明地区之一,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以夏家店下层文化为主的早期青铜文化和以夏家店上层文化为代表的鼎盛时期的青铜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出现了众多等级分明的城址和连锁式的城堡带,其主要生产方式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礼仪制度已经确立,它同中原夏王朝并行发展,相互交流,已经进入早期国家阶段。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年代相当于中原西周至春秋时期,处于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夏家店上层文化青铜器融中原和北方青铜文化风格为一体,以礼器、兵器、车马具、和动物纹饰最具代表性。这些对于探索研究中国早期国家的出现和北方民族与中原文化的关系,以及对此后秦、汉等王朝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契丹辽文化。契丹民族是中国古代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由鲜卑的一支宇文部演变而来。契丹民族创造的博大精深、恢宏壮观的辽文化,开创了赤峰历史上第三次文化辉煌时期,对中原先进文化的积极学习和引进,使辽发展起了各种手工业,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也极大地丰富和美化了当时辽两京地区各阶层的生活。它是继“世界帝国”——唐王朝衰落之后,中国境内实力强大的割据政权,成为10—12世纪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代表和东亚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为元代版图疆域的扩大和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蒙元文化。具有鲜明的游牧文化特点,又广泛融入了中原农耕文化,成为赤峰历史上第四次文化辉煌时期。金、元、明、清以来,赤峰地区成为中国北方的重要军事要塞,最终成为蒙古民族和平安定生活的家园。千百年来,赤峰地区的北方少数民族热爱生活,创造财富,积淀文化,向往未来,给世人留下了大量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现存金代的边堡遗址、元代的应昌路故城遗址、清代的喀喇沁亲王府等已成为生动的历史见证。



赤峰市列入“十三五”时期全国重点保护的150处大遗址共有四处,即辽上京遗址、辽中京遗址、辽陵及奉陵邑、二道井遗址。



1、辽上京遗址位于巴林左旗林东镇南郊,是辽的第一座京城,始建于辽太祖神册三年(918年)。辽上京分南北二城,两城连接呈“日”字形,“北曰皇城,南曰汉城”。两城周长约合25华里,城墙均夯土版筑。1962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进行了全面勘探和试掘,初步探明了辽上京的布局和建制。



辽上京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周围山峰耸立,河川环绕。皇城在北,略呈方形,其建筑具有浓厚的军事意味。皇城南北长1600米,东西宽1720米。城墙夯土版筑,残高6-10米。城墙上筑马面,城门外有瓮城。皇城四墙各有城门:东为安东门、西为乾德门、南为大顺门、北为拱辰门。皇城正中偏北处有一高台,为大内遗址,南北600米,东西300米,呈南北长方形,据辽史记载,大内有3门,南曰承天门,东曰东华门,西曰西华门。大内有开皇、安德、五銮三大殿址。官署、佛寺、作坊等建筑遗址分布在大内以东和东南一带。



汉城在南,是汉族、渤海、回鹘等族和中原地区的工匠居住的地方。今汉城与皇城已被沙里河水隔开。城呈矩形,墙为土筑,残存3段,高4米。城周长5700余米。城墙低窄,无马面、瓮城。西门尚有门址,豁门宽10米,残存柱础尚在。城南有楼阁对峙,店铺、酒家穿于其间。另设有诸国信使居住的驿馆,有回鹘营、同文驿和临潢驿。其北墙即为皇城南墙。现存四门,城墙低矮,城内遗址大部分被河道冲毁。多年来,各级文物考古部门对辽上京遗址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取得了大量考古研究成果。辽上京遗址于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辽中京遗址位于宁城县中东部,地处开阔的老哈河冲积平原北岸。辽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始建为辽极盛时期的陪都。辽兴宗时,又经过近20年的增建、扩建,中京成为辽中后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成为辽中晚期的都城。辽亡后,金、元、明各代修容沿用,一直是古代塞北大都。中京城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周长15公里,由外城、内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城垣遗迹保存基本完好。外城,规模最大,略呈长方形,南北宽3500米,东西长4200米。南墙正中设朱夏门,门外有瓮城,门有楼阁。城内有南北向街道3条,东西向街道5条。由朱夏门往北一条长400米、宽60米的大街为中央干道,道两旁挖有排水沟,5条东西向大街各宽10米左右,道旁有市场、廊舍、官署、庙寺、驿馆等建筑,排列有序。



外城西南山岗有规模壮观的寺院建筑。内城,位于外城正中偏北,与外城构成回字形,周长7公里,东西2000米,南北1500米。墙上有楼橹,阳德门设在南墙正中与朱夏门南北相对。城内主要驻扎设穹庐以居的军队。皇城,在内城范围内,正方形,长宽各1000米。南墙正中有阊阖门,与阳德门相对,东西两端各有角楼。阊阖门东西各有一门,曰东掖门、西掖门。皇城东掖门内的武功殿和西掖门的文化殿分别为圣宗和其母承天太后的居所。从武功殿到文化殿有大道相连接。中京大定府的营建,从设计到施工除朝廷版筑使的巧思之外,皆出于燕冀良工之手,工程宏伟,耗资巨大。中京城地表遗物丰富,辽金元明各代建筑材料俯首皆是。并保存有金大定府、元大宁路、明大宁卫及宁王府遗址。其余如石狮、石人、大塔、小塔、半截塔等文物和建筑物仍矗立于城内,为世人所瞩目。公元1122年,金兵攻陷中京。海陵王时改称北京。



元时为北京路总管府,至元五年改北京为大宁路,后曾改为武平路。明代曾在此设大宁都指挥使司,北平行都指挥使司。洪武二十年筑大宁卫城,直到明成祖时,这座塞北大都才失去其昔日的光彩,逐渐萧条荒废,相继成了兀良哈三卫之朵顔卫和喀喇沁蒙古的游牧地,至清雍正时辟为农田。中京大定府的建立,加强了辽与中原地区的交往,沟通了长城南北的文化交流,在契丹民族发展史上起到过重要作用。不仅为研究契丹民族史和古代城市建筑史提供了丰富资料,而且也是研究女真及蒙古史的重要依据。辽中京遗址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辽陵及奉陵邑(包括祖陵及奉陵邑、怀陵及奉陵邑、庆陵及奉陵邑三处):祖州、祖陵及奉陵邑位于巴林左旗哈达英格乡石房子村西北,距林东镇25公里。地处峰峦叠嶂、岭涧纵横的一个深幽山谷中。祖州,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四辈先人的出生之地。祖陵即辽太祖及述律后的陵寝所在。位于祖州城内的石屋(当地俗称“石房子”),由七块巨型花岗岩构筑而成,虽历经千年风雨,依旧安然端立。



辽庆陵及奉陵邑位于巴林右旗索博日嘎镇,是辽圣宗、兴宗、道宗三代的皇陵及奉陵邑,是辽最鼎盛时期的皇家陵园。庆陵及奉陵邑所在城址为庆州城,庆州建于辽景福元年(1031年),城池呈回字形,有内外两重城墙组成,外城遗迹已不太明显,内城保存较好,外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1880米,南北1440米,周长6640米,城墙全系夯土筑,现存高3-5米,宽10-12米,现仅存西北角一段。内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140米,东西长960米。在四面城墙上都开设城门,加筑有瓮城,外侧均筑有马面,四角还有角台。城内殿宇寺庙林立,街市作坊错落有序,规模宏大、城市繁华。辽中晚期,皇室四时捺钵中,夏、秋季狩猎多数在庆州周围的山岭,自然,皇帝行宫也设于庆州城。因此,辽庆州城在辽州城中是个殊例,其规模、品级仅次于京城。城内西北曾耸立辽建造砖砌释迦佛舍利塔,索博日嘎为蒙古语“塔”的意思,因此用作地名。



辽怀陵及奉陵邑位于巴林右旗幸福之路苏木浩特艾勒嘎查所在地,是辽太宗和穆宗的皇陵及奉陵邑。怀陵及奉陵邑所在城址为怀州城,怀州城址平面程方形,正南北向,城有南北两门,四角建有角楼,城内建筑址多位于西部,主要为二组大型宫殿建筑址。东城墙长524米,南城墙496米,西城墙大部分已被床金河冲毁,仅西南角残留24米一段。北城墙西段已被河水冲毁,其余保存完好。墙基残宽8—10米,残高2—3米,顶残宽1—2米,夯层厚8—12米。



辽陵及奉陵邑(包括祖陵及奉陵邑、怀陵及奉陵邑、庆陵及奉陵邑三处)于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二道井子遗址位于红山区文钟镇二道井子村的东北部,距中心城区约8公里。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距今4000年左右。现已探明该遗址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2009、2010年共发掘面积13000平方米,共发掘出房屋、窖穴、灰坑、墓葬、城墙等遗迹单位710处,并出土各类珍贵文物1521件。该遗址由居住区、作坊区和墓葬区组成,文化堆积丰富,平均达4米以上,有的房叠压多达7层,整个遗址要素齐全,环壕围绕城墙,城墙环护着院落,城堡布局井然有序。



二道井子遗址是新世纪以来东北亚地区最重要的考古发现,是国内迄今为止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铜时代遗址,标志着西辽河流域继红山文化之后,又一个史前文化和社会发展高峰的形成,对完善考古学理论,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早期国家的出现,城市雏形的建立,阶级的分化等问题,都具有积极重要的学术价值,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



该遗址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2009年度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13年列入国家“十二五”大遗址保护规划内;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章分类: 古代文化
分享到: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或内容来源观点,不代表赤峰旅游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与赤峰旅游网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您提出的问题。

权利保护及声明页面